图片
这个主题非常有意思!茶与中医的关系源远流长,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交织,共同滋养着中国人的身心。让我们从历史、功效和分类三个维度,细细梳理茶与中医的深厚渊源:
一、 从茶历史捋中医:从“药”到“饮”的演变
1. 起源:神农尝百草,荼(茶)解毒的传说。 中医的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尝百草传说。相传神农为寻找治病解毒的药草,日尝七十二毒,得“荼”(茶的古称)而解之。 这奠定了茶在中华文明中最初的定位:一种具有解毒功效的“药草”。它天然地与中医药的起源捆绑在一起,被视为大自然赐予的疗愈之物。
2. 早期应用:药用为主(先秦至汉魏)。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(至少到汉代),茶主要是作为药材使用,而非日常饮品。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(成书于汉代,托名神农)虽未明确记载“茶”,但后世医家多将其归入“上品”或“菜部”,认为其能“利小便,去痰热渴,令人少睡,有力悦志”。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提到用茶治疗下痢脓血。华佗在《食论》中指出“苦荼久食益意思”,认识到茶的提神醒脑作用。 此阶段特点:茶是中医方剂中的一味药材,其药用价值(解毒、清热、提神、消食、利尿)是核心关注点。
3. 转折:从药用到日常饮品(魏晋南北朝至唐) 魏晋南北朝时期,饮茶之风在文人、僧侣、道士中逐渐兴起。茶的文化属性和社交属性开始萌芽,但其养生保健功能仍是重要驱动力。道家追求长生,佛家坐禅提神,都促进了茶的普及。 唐代:划时代的里程碑。 陆羽《茶经》诞生:被誉为“茶圣”的陆羽系统总结了茶的起源、种植、采制、烹煮、品饮及功效,使茶文化上升为一门学问。《茶经》开篇即说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,强调了茶的性味(寒)和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。 茶药”分家,饮茶普及:唐代是茶从“药”完全走向“饮”的关键时期。饮茶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风尚,茶馆出现。此时,茶的保健作用虽仍被重视,但它已脱离纯药物的范畴,成为一种具有养生功效的日常饮料。 中医理论(如性味归经、阴阳平衡)开始更系统地指导人们对茶的理解和应用。 中医典籍的记载:唐代官方药典《新修本草》(苏敬等)明确记载了茶:“茗,苦荼。味甘苦,微寒,无毒。主瘘疮,利小便,去痰热渴,令人少睡…下气消食。” 名医陈藏器提出“茶为万病之药”的说法(虽有夸张,但反映了当时对茶保健价值的极高推崇)。
4. 深化:宋元明清的发展与细化。 宋代:点茶、斗茶盛行,茶文化高度艺术化。同时,对茶的功效认识更加细致。官方编撰的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等收录了大量含茶的药方。 明清: 散茶(叶茶)冲泡法逐渐取代团饼煎煮,饮法更简便,更利于茶中有效物质的析出和风味的体验。 六大茶类(绿、白、黄、青、红、黑)基本形成,不同工艺导致茶的性味、功效产生显著差异,为中医“辨证饮茶”提供了物质基础。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集大成:对茶进行了系统总结:“茶苦而寒,阴中之阴,沉也降也,最能降火。火为百病,火降则上清矣…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,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,又兼解酒食之毒,使人神思闿爽,不昏不睡,此茶之功也。” 明确指出茶的性味(苦寒)、功效(降火、提神、消食、解毒)及饮用方式(温饮降火,热饮发散)的影响。 清代众多医家对不同体质、不同季节、不同茶类的选择应用有了更深入的探讨。
历史脉络小结: 茶的历史,就是一部从“药”逐渐演变为“药食同源”的“饮”的历史。中医理论(性味归经、阴阳五行、脏腑经络)始终是理解茶性、阐释茶效、指导饮用的核心框架。饮茶的普及过程,也是中医养生理念深入民间的过程。
二、 从茶功效聊中医:性味归经与养生保健
中医认识物质(包括食物和药物)的核心在于性、味、归经。茶的功效正是基于其性味特性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经络脏腑而产生的。
1. 茶的性味: 性:总体属寒、凉(未发酵或轻发酵茶如绿茶、白茶、黄茶、清香型乌龙茶)。发酵程度加深,茶性逐渐趋于平和(如浓香型乌龙茶)甚至温性(如红茶、黑茶)。 味: 主苦、甘,部分带涩味。苦能泻(泻火、降气、通便)、能燥(燥湿)、能坚(坚阴)。甘能补(补益和中)、能和(缓和药性、调和脾胃)、能缓(缓急止痛)。涩味常与收敛、固涩作用相关。 核心功效基础:*茶的苦寒之性,决定了其最根本的功效是清热、解毒、降火。
2. 主要功效的中医解读: 提神醒脑(清利头目):苦味入心经,能清心火;茶的升散之气(尤其是热饮)能上行头目,驱散困倦。对应中医“心主神明”、“清阳出上窍”。 消食化滞(下气消食):苦味能燥湿、降气;促进脾胃运化功能(“脾主运化”)。尤其适用于油腻饮食后的腹胀不适。 利尿通淋: 寒性利尿,苦味降泄。有助于排出体内湿热之邪(“利小便以实大便”)。对应“膀胱主水道”。 清热解毒:寒能清热,苦能泻火解毒。适用于咽喉肿痛、疮疡疖肿等热毒症状。 生津止渴: 甘味生津,清热除烦则渴自止。对应“热盛伤津”。 抗氧化、抗衰老(延年益寿):** 中医认为衰老与“肾精亏虚”、“气血不足”、“痰瘀阻络”等相关。茶的多种活性成分(茶多酚等)有助于清除体内“浊邪”、“热毒”(自由基),疏通气血,间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。 现代功效的中医视角: 降脂减肥:** 多与“消膏脂”(分解油腻)、“化痰湿”、“利水道”相关。 辅助调节血糖/血压:多从“清热”、“平肝”、“滋阴”、“活血化瘀”角度理解。 防龋齿: 茶的收敛(涩味)固齿、清热解毒作用。
3. 归经: 茶主要归于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经。 心: 提神醒脑。 肝:清肝火,平肝阳(部分茶有助于缓解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头晕目眩)。 脾/胃:消食化滞,降胃气。 肺:生津止渴,清肺热(如治咽喉不适)。 肾:利尿,部分温性茶(如普洱熟茶)有温养作用。
功效小结:茶的功效是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在饮食养生上的体现。其核心在于利用茶的天然性味(苦寒为主)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失衡(清热降火)、气血津液运行(生津、利尿、消食)和脏腑功能(清心、利肝、健脾)。
茶不是药,而是具有特定偏性(寒热温凉)的天然饮品,其养生作用在于长期的、温和的调节。
三、 从茶的分类说中医:辨证饮茶,因人选茶
现代六大茶类(绿、白、黄、青、红、黑)的划分主要基于加工工艺(尤其是发酵程度)。不同的工艺极大地改变了茶叶的性味,从而直接影响其功效侧重和适宜人群。这正是中医“辨证施治”、“因人制宜”原则在饮茶上的应用。
1. 绿茶(不发酵) 性味:性寒凉,味苦、甘。 功效侧重:清热解暑、生津止渴、提神醒脑、消食化痰、解毒降火(力最强)。抗氧化性强。 中医适宜人群: 体质偏热、胃火旺、精力充沛、常上火(口舌生疮、咽喉肿痛)、长期接触电脑辐射、夏季饮用尤佳。 中医慎饮人群:脾胃虚寒(易胃痛腹泻)、体质虚弱、经期/孕期女性、失眠者(尤其睡前)、空腹时。
2. 白茶(微发酵) 性味: 性凉(新茶)至平(老茶),味甘、微苦。有“一年茶,三年药,七年宝”之说。 功效侧重:清热解毒(力次于绿茶)、生津润肺、护肝明目、退热降火(尤其适合小孩和老人低烧)、抗氧化、抗辐射。老白茶性渐转平和,更具温养、降虚火之效。 中医适宜人群:体质偏热或平和者,肺燥咳嗽、烟酒过多、抵抗力较弱者。老白茶适用范围更广,虚热者也可适量饮用。 中医慎饮人群:新白茶同绿茶慎饮人群。老白茶相对温和,但脾胃极寒者仍需注意。
3. 黄茶(轻发酵 + 闷黄) 性味:性凉,味甘、醇。 功效侧重:与绿茶相似(清热、消食、提神),但经过闷黄工艺,寒性略减,口感更醇和,更利于脾胃运化(“健脾胃”)。 中医适宜人群: 体质偏热但脾胃功能略弱于纯绿茶适应者。 中医慎饮人群:** 同绿茶,但相对温和一些。
4. 青茶/乌龙茶(半发酵) 性味:跨度大。清香型(如铁观音)凉;浓香型、传统工艺焙火足的(如岩茶、浓香铁观音、凤凰单丛)性平甚至偏温。 功效侧重: 清香型:接近绿茶,清热提神消食。 浓香/焙火型:性平,**消食解腻**效果突出(“刮油”感强),**理气**(舒畅胸腹之气)、**降脂减肥**、**温养脾胃**(尤其陈年岩茶)。兼具绿茶的部分抗氧化性和红茶的温和性。 中医适宜人群: 清香型:同绿茶适宜人群。 浓香/焙火型:适用范围广,尤其适合脾胃功能一般、饮食油腻、需减肥、体质平和或偏寒者。陈年乌龙对胃更友好。 中医慎饮人群:** 清香型同绿茶。浓香型相对温和,但新焙火茶易上火,空腹饮用可能刺激胃。
5. 红茶(全发酵) 性味: 性温,味甘、醇。 功效侧重:温胃散寒、暖身驱寒、促进消化、生津清热(虽温,但也能生津,尤其适合口干欲饮热水者)、养阳气、利尿。刺激性小。 中医适宜人群:体质偏寒(手脚冰凉、怕冷)、脾胃虚寒(胃痛喜温喜按)、老年人、秋冬季节饮用最佳。餐后消食。 中医慎饮人群:体质燥热、易上火、有实热证(如高热、便秘)者慎饮,尤其夏季或浓饮。
6. 黑茶/普洱茶熟茶(后发酵) 性味:性温(普洱熟茶、安化黑茶等),味甘、醇、厚。普洱生茶新茶性寒,老茶或存放得当后性渐转温。 功效侧重:温养脾胃(消食解腻力强)、去油降脂、暖身驱寒、养胃护胃(尤其陈年黑茶)、利尿解毒、调节肠道菌群(助消化)。 中医适宜人群: 体质虚寒、脾胃功能弱、饮食肥甘厚味者、三高人群辅助调理、秋冬季节饮用。陈年普洱(生/熟)性更平和,适用更广。 中医慎饮人群:体质燥热、阴虚火旺者慎饮浓茶或过量。普洱生茶新茶性寒,同绿茶慎饮人群。
分类与中医小结:茶的分类(发酵程度)直接决定了其寒热温凉的偏性。中医养生讲究“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”。因此:热性体质(怕热、易上火、喜冷饮):宜选 绿茶、白茶(新)、黄茶、清香型乌龙茶。 寒性体质(怕冷、手脚凉、喜热饮): 宜选 红茶、黑茶(熟普等)、浓香/焙火型乌龙茶、老白茶、陈年普洱**。 平和体质/一般人群:可根据季节(夏饮绿/白,冬饮红/黑)、饮食(油腻后饮乌龙/黑茶)、需求(提神饮绿/乌龙,暖胃饮红/黑)灵活选择各类茶。
“辨证饮茶”至关重要:了解自身体质和当下身体状况,选择相应性味的茶,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。盲目跟风或只喝一种茶可能适得其反。
总结:茶与中医——杯中天地,养生智慧;茶与中医,同根同源,相伴相生。茶的历史,是中医药用价值向日常养生价值延伸的历史。茶的功效,是中医阴阳五行、性味归经理论在自然饮品上的生动体现。茶的分类,则为中医“辨证施养”、“因人制宜”的养生原则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。
品茶,不仅是味蕾的享受,更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、调和身心阴阳的养生实践。理解茶背后的中医智慧,能让我们更科学、更有效地利用这杯“万病之药”(取其保健精髓),在现代生活中收获一份源自古老东方的健康与从容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涨8配资-股票配资查询网-炒股股票开户流程-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